北京华辰2016春季拍卖会
现当代艺术专场
预展时间:2016年5月11-12日
拍卖时间:2016年5月13日下午4时
拍卖地点:北京伯豪瑞廷酒店
油画传入中国近四百年来,通过传入、传授、临仿、变通四个阶段,直至19世纪末,仍未能跻身中国画坛求得自身发展的一席之地,虽间断的也有一些较好的油画作品传世,但毕竟也是空谷足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仅能算作是中国油画的萌芽或孕育期,真正使油画立足中国画坛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则源于20世纪。油画作为整个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逐步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使这一外来的艺术样式,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

Lot 1114
周碧初 南京无梁殿
1982年
布面 油画
31×40cm. 12.2×15.75in
背签:85,无梁殿,40X31 (南京)
钤印:碧初书画,霞峰山下人
出版:《周碧初风景油画写生集》 索卡艺术中心,第68页,2005年
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周碧初先生是中国油画的先驱者之一。二十年代留学法国,师从约纳斯、罗隆教授,与徐悲鸿、颜文梁、林风眠等皆同窗好友。1930年学成归国,先后在上海新华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任教授。嗣后曾侨居印度尼西亚多年,1959年自印尼回上海探亲,目睹新中国画坛欣欣向荣的景象,决意回国潜心创作。其独特的“东方气息油画”,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中国油画百年发展中一个无法忽略的艺术样板。
周碧初先生留法师承印象派,在采用对比色并置和反衬的技法的同时,更注意细笔触和点簇的表现力与生动性。他又注意融入中国民间艺术夸饰的精华的文人画的点、线之法,使周碧初的油画 别具中国的和他自己的艺术风格。
南京无梁殿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砖砌拱券结构殿宇,因整座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故又称“无梁殿”,周碧初的这幅《无梁殿》是他典型风格的作品,创作于1982年,画面中描绘了无梁殿的局部,整个建筑用色淡红与粉绿、粉蓝交错,显得分外明丽清新。他不采用印象派以前的拘泥于描摹体积和强调明暗关系,采用更为松动的笔触,构成明快生动的气氛与画面。通过把握光与影的律动,塑造出画面丰富的色彩层次,宛若一首用 彩色吟诵的诗。作品著录详实,来源清晰。
十九世纪末期,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炮火轰击下,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救亡图存”的悲壮的呼声,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探求变革的道路。他们向西方寻找真理来反对封建旧制度,探求救国救民的途径。中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借助于西方新思潮、新观念反对中国封建的、束缚人民进步的旧思想、旧观念。为了富国强民,一方面在国内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一方面选派大批留学生到世界各先进国家留学,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Lot 1117
关紫兰 自画像
纸本 水粉
37.5×27cm. 14.76×10.63in.
钤印:紫兰
出版:《关紫兰》华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2年,第99页,图版57
关紫兰是中国第一代跨洋留学的女油画家,1903年出生于上海,家境殷富,秉性聪颖,自幼受到父辈艺术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她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野兽主义风格影响的女画家,从20年代起就表现出强烈的现代艺术倾向,用笔奔放、潇洒肆意、毫无矫饰,且蕴涵着坚毅与沉雄,形成融合东西方韵致、带有浪漫色彩并具有女性温情的独特风格。对于深受西方艺术影响的关紫兰而言,《自画像》也是她对于艺术的一种自我认识与解读,作品充满着女性独特的时代气息,在人物表现风格上呈现秀美婉约的情调,用笔简洁凝炼,生动地展现了其民国女画家的形象。
此幅《自画像》以朴实、明快的基调,在线条和色块构成的画面上突显了一位东方女艺术家清新委婉,文静贤淑的青春形象。画面构图饱满大度,生动不拘,笔触与结构致密融合,体现出画家的深厚功底与艺术修养,色调靓丽,有着明显的野兽主义风格。画中的关紫兰坐姿端庄从容,肌肤白皙透出微红,面部五官刻画甚为精准,个性刻画极其成功,同时配以用笔豪放,笔触强烈粗旷的衣着及装饰,东方女性独有的妩媚深深的弥漫于整幅画作中。桌面上秀美华丽的鲜花争相开放,释放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花瓶与花几带着时代的风格烙印,精致典雅。整幅作品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东方情调,这也是画家对于“洋为中用”的一种艺术创作及传承,画面的形式感与艺术风格自然融合,奔放的用笔使观者从画中感受到了人物独特妩媚的气质。作品体现了画家对野兽派艺术风格的理解与感悟,内心情感寄予色彩和笔触的真情流露,诠释了对于艺术的认识以及对美的自我表达。
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现代油画发展,是近现代西画东渐的重要文化现象,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主要篇章。时值西方画坛学术争鸣、流派纷呈最活跃的时期,中国油画家既面对着长达五百余年历史的西方油画传统的汪洋大海,又面临着西方现代艺术层出不穷的新思潮冲击之中,由于他们各自文化背景、个性学养而对于艺术价值的取向不同,选择了不同的艺术坐标,在中国早期油画史上分别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体现着20世纪中国美术应有的现代性特质。自20 世纪初期以来,先后于不同时期留学欧洲和日本的中国艺术家,自觉地将西方美术作为文化引进的对象,其以现代美术教育为核心,并通过社团、展览、美术刊物等一系列艺术活动,大面积地将西方油画的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行移植和借鉴,并分别规划出相应的融合本土文化,振兴中国美术的方案。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洋画运动发生了重要转变,强化了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论争和关注。中国现代油画的相关的本土化探索,以诸多艺术家的不同艺术实践行为方式,潜在地出现在艺术范围中“纯正的基调”论争和社会范围中“民族精神”探索,相应呈现出对于中国现代油画的不同价值取向。
Lot 1124
胡善余 春风花草香/湖岸春景
1970年代中期
纸本 油画
40×53cm. 15.75×20.87in.
签名:善余
来源:原藏家得自亚洲联合拍卖
出版:《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胡善余》第49页 传承艺术中心
胡善余是我国老一辈具有独特风格的油画家之一,1909年生于广东开平,少年时曾跟随冯钢百学习素描,后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蔡威廉。1932年留学法国,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跟随写实画家西蒙学习,潜心研究西欧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在造型和油画技巧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成绩优秀,作品曾入选当时的法国春季艺术沙龙。1935年归国后从事油画的创作和教学,是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工作室教学的开拓者之一。胡先生善以写生为手段,以自然为对象,巧妙将法国印象派绘画技法和中国文化的意蕴相结合,为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广泛为大型机构及私人收藏家珍藏。
这幅《春风花草香》创作于1970年代,画面中,初放的繁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新枝展现出了明媚的大好春光,艺术家将大块的桃红和绿色并置于画面中,笔触看似轻松随意,却非常讲究。仿佛将春天温柔而细腻地融润在了整个作品的每一抹线条上、每一个笔触里。作品画风清丽雅致,色调沉着典雅,仿佛春风即将带着花香从画里拂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件双面画,《春风花草香》背面绘有一张《湖岸春景》,整个画面以蓝绿色调为主,恣意的柳枝用笔奔放洒脱,游人悠闲的在湖边散步,游船荡漾在平静的湖面上,远山如黛,好一派江南春色。是胡善余不可多得的一件风景写生作品。
1949 年以后,中国油画家面临全新的历史时期。老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画家汇成团结的队伍,巨大的社会变革使油画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变化。新、老油画家都有一个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艺术面貌,以适应新时代的任务。通俗的写实手法,带有理想主义的新生活题材,成为油画创作的共同面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罗工柳的《地道战》,是两个经历、修养不同的画家,为表现新的时代殊途同归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颇具代表性。50年代,国家选派留学生分批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美术。同时,聘请苏联画家和罗马尼亚画家,分别在北京、杭州执教,学习苏联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1958年前后,极“左”思潮使蓬勃发展的油画艺术受到严重挫折。60 年代初, 文艺政策有所调整, 油画创作得到恢复和发展。油画教学方面,由罗工柳主持的油画研究班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3 个工作室的开办, 使油画教学充满生机,几年之内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称建国以来前30 年油画艺术的高峰。
50 年代被忽视、甚至被误解的风景、静物,在60 年代初也有一个短暂的繁盛。颜文樑、吕斯百、常书鸿、卫天霖、余本、李瑞年、吴冠中等画家都有佳作问世。

Lot 1126
李青萍 山之风
约90年代
纸本 丙烯
70×50cm. 27.56×19.69in.
背签:山之风
钤印(背):李青萍印
来源:原藏家得自画家家属
李青萍,1911年生于湖北省江陵县,1935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图音系,1936年入上海新华艺专研究生班学习。在此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技法和欧洲印象派绘画艺术。1937年赴马来西亚吉隆玻坤城女子中学任艺术部主任。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青萍就蜚声画坛,出过画集,与一流画家一起举办过画展。她一生中大起大落、乖舛颠沛的生命过程里,以倔强、坚韧的生命力,创作出千余幅强烈有力的作品,给予世人玩味。这些画有部分是泼彩图,但绝大部分是抽象作品,色彩诡谲多变,笔触深沉,予观赏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在这些抽象作品中,观者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敏感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精神。
李青萍一生多半心酸,数载寒窗,辗转漂泊,历经中国二十世纪大动荡的时代,解放前在上海、武汉的两次个展,近千张的作品竟惨遭没收、霸占,解放后的一连串“运动”导致现在能看到的李青萍作品基本是70年代之后的创作。80年代的平反则使李青萍的艺术生涯有了一个很大的转折。《山之风》是80年代以后的作品,约创作于95年前后,是李青萍晚期的作品,所描绘的景象用笔自由、奔放,大笔涂抹,走线流畅,色调斑斓丰富、情感激烈,显示出画家内心的高昂与激荡。
1964 年以后,“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油画的发展。从推广“三结合”创作方法(即领导出题目,群众提要求,专业人员完成创作任务)到全面批判文艺界“黑线专政”,正常的油画创作活动几乎完全停止。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感情的伪造,和对个人崇拜的狂热而拙劣的渲染。全国各地出现了数以万计的领袖油画肖像, 这些肖像除了临摹某些样板画像外, 全是临摹照片。绘制这种油画的人数之多和油画题材的单一,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点。随后又出现了表现那种高、大、全式的所谓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画作品。

Lot 1134
彦涵 谁先到校
1955年
套色 木刻
35×27cm. 13.78×10.63in.
签名:谁先到校 彦涵1955
出版:1.《中国美术作品集》第4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
2.《谁先到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在中国一代代油画家们的不懈探索下,历史显示了它深沉的足迹,这是一篇宏大的历史叙述, 不仅是中国油画自身发展的历史,更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脉络。世纪之初,徐悲鸿等人将西方的写实艺术带到中国,而林风眠、李青萍等则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格和思潮。纷纷战火中,油画家拿着他们的画笔伸张正义。新中国时期,油画民族化的课题凸显出来,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的写实艺术,更要将其与中国本土的民族风格融合,从而不断探索中西艺术的交汇点,寻找油画表达民族精神的方式,创作了一批批动人的作品。

Lot 1135
徐匡 乡村小学
1963年 木板 套色
44.5×57.5cm. 17.52×22.64in.
签名:乡村小学 徐匡 1963 夏
出版:1.《美术》第49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2.《美术作品展览图录》第120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3.《爱我中华—中国现代版画藏品集》第184页,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4.《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下)》第324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5.《四川版画选》第71页,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6.《现代中国版画展》第98页,日本美术馆企画协议会,1982年
7.《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第499页,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
8.《徐匡版画选》第56页,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
9.《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1949-1984)》,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10.《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第258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4年
11.《中国现代版画史》第318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12.《徐匡版画作品集》第24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13.《美术丛刊》第60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
《乡村小学》是徐匡的代表力作,因其作品构思独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徐匡的这件作品黑白居多,而此次上拍的这一件是套色版画,非常少有,值得收藏。
本次春拍涵盖的艺术家包括林风眠、周碧初、关紫兰、刘荣夫、胡善馀、李青萍、林达川、凃克、闵希文、吴冠中等人的油画作品及彦涵、徐匡、莫朴等人的版画作品,初步涵盖了自解放初期到解放后建国时期,再到六七十年代,直至八九十年代,以及老画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新作品,将历史的传承演绎得无比的丰富和精彩。
其中有周碧初油画作品《南京无梁殿》、关紫兰的《自画像》、胡善余的双面画《春风花草香》、李青萍晚年之作《山之风》等,彦涵《谁先到校》、徐匡《乡村小学》、《亲切的教导》等艺术家重要的版画作品,其中《亲切的教导》还附赠1976年人美出版的单行本,实为难得。

Lot 1136
徐匡 亲切的教导
1976年
黑白 木刻
80×114cm. 31.4×44.8in.
签名:徐匡 1976年
说明:该作品附赠单行本《亲切的教导》 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七六年出版
展览:
1.“徐匡版画作品展”,1982年,日本东京
2.“阳光高原—徐匡作品展”,2010年,北京画院美术馆
出版:
1.《亲切的教导》,第3-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76年
2.《黑白木刻2》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3.《热烈庆祝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美术作品选》(散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77年
4.《四川版画形象选》,第1-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
5.《徐匡版画作品集》,天津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 第1版
6.《美术》封面,人民美术出版社,1977年,第一页

《亲切的教导》 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七六年出版
徐匡1938年3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曾就读于陶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他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调到四川美协工作。不久就创作了版画《海员》、《山城展望》以及《待渡》,其中《待渡》选送参加1959年在莱比锡举办的“世界版画比赛会”。
六十年代徐匡坚持艺术探索,创作出了一批形式美很强的作品,还为小说绘制插图,其中的《乡村小学》《纤夫恨》等作品等构思独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徐匡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竭力把美的事物献给观众,徐匡的版画作品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作品强调黑白灰的强烈对比,格调明朗,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富于生命活力,能够捕捉生活中富于情调的细节映现时代精神,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重要的美术展览中获奖。
《亲切的教导》创作于1976年,表现的是毛主席对年轻一代孜孜教诲的场景,画面中毛主席和蔼可亲的讲述,年轻人认真的聆听,极富时代特色。实为徐匡盛期代表佳作。
业务咨询:(86-10)8391 5366 转现当代艺术部
华辰2016年春季拍卖会
预展:
2016年5月11日 上午10时至下午9时
2016年5月12日 上午9时至下午7时
拍卖:
2016年5月13日
预展及拍卖地点:北京伯豪瑞廷酒店 五层(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
拍卖会场次: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 A厅
影 像 上午10时
中国书画一、二 下午 2 时
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B厅
瓷器玉器工艺品 下午2时
现当代艺术 下午4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