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华辰2016春季拍卖会
现当代艺术专场
预展时间:2016年5月11-12日
拍卖时间:2016年5月13日下午4时
拍卖地点:北京伯豪瑞廷酒店
在当下,“寻源”是寻求根植于中国本土的艺术真蒂,为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寻找更加“多元”的发展方向。从“寻源”到“多元”,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依旧能从前卫批判的观念中获得对社会的认知和人生的力量。所以,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真实反映,只有那些着力表现中国变化,反映中国现实并呈现中国精神气质差异性的中国当代艺术,才能引发更积极的关注与更丰富的解读。
在这一板块中,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精彩纷呈,切实的彰显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之路。其中不乏老先生作品,包括祝大年《令箭荷花》、罗尔纯《伏尔加河风景》、邵晶坤《静》等;还有陈逸飞海上系列代表作《双美图》、忻东旺2001年作《人体》、庞茂琨具有荒诞性及戏剧性的《听海者》、舒群《工农兵》系列等优秀的写实作品;以及王克举、闫平、任传文、张冬峰、段正渠、俞晓夫等学院艺术家的表现主义作品。同时还有马轲早期创作的肖像系列、朱进代表作《时光》、郭伟《斜阳》、娄申义《我们俩一起戴着一把小雨伞》、王天德《数码系列》、王川《无题》、周春芽《绿狗NO.1》、陈志光《蚂蚁宝贝》等作品。
Lot 1139
祝大年 令箭荷花
90年代
工笔 重彩
85×64.5cm. 33.46×25.39in.
钤印:祝大年
背签:祝大年(令箭荷花二)
出版:《祝大年绘画作品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第38页,2011年
“他绘写——不如说塑造了一簇簇向日葵、百合花、芍药、大理菊……花靠媚态求生,正如许多 人间女子,而祝大年的花全无媚态。作者一笔一画勾勒出每一个瓣,瓣上的转折倾斜,树叶的伸 展卷缩,似乎都有关民族民情,他丝毫不肯放松,怕丧失了职守。”
—吴冠中
祝大年是我国著名陶艺家、壁画家、工笔重彩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1916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长期从事陶瓷设计和工艺美术教学工作。早年在杭州国立西湖艺专和北平同立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师从林风眠、吴大羽。1934年在国立北平艺专学习美术和雕塑,1935年在蔡元培的举荐下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美专攻读陶瓷美术,并在星冈窑厂实习。回国后,先后在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和上海红叶陶瓷厂任工程师、总工程师。解放后在轻工业部工作,以后调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副教授、系主任、教授。
祝大年是工笔重彩的开拓者。他画花,表现的是宇宙精神。他的重彩花卉作品繁花竞放,如满天星斗,笼罩大千世界,几只黄莺隐于花丛,生命卫护了生命。细看一花一蕾,笔笔铁划银钩,抛却一波三折,漠视泼墨、飞白,顽强的祝大年跨越了传统,开辟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其独特之美,质朴之美,原创之美及长歌当哭的情愫,赋予了他作品极大的感染力和情感张力。
令箭是一种附生类仙人掌植物,因其茎扁平呈披针形,形似令箭,花似睡莲,故名令箭荷花。这是祝大年特别钟爱的花卉题材,表现了一种坚韧、不屈不挠、自由自在的生长境界。画面中令箭的叶片笔直的向上生长着,鲜红的花瓣自由地舞动,无拘无束,但又彼此顾盼,共同构建起画面的炽热和饱满,充满了生命力和内在活力。

Lot 1140
罗尔纯 伏尔加河风景
1981年
布面 油画
59.5×72.5cm. 23.43×28.54in.
背签:伏尔加河风景 罗尔纯 59.5×72.5cm
来源:原藏家得自画家本人
展览: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中华世纪坛,2006
出版:《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湖南美术出版社,第19页
“罗尔纯,正如他的名字—尔纯:如此的纯,这样的纯。事实上他真的就是这样一个纯纯的人,纯 纯的艺术家,他所作的艺术也是这样纯纯的艺术”
—贾方舟
在中国油画界,罗尔纯先生是一位默默的耕耘者。他为人低调,性格内敛,不擅言说,但内心却涌 动着不可遏止的浪漫情怀。对他来说,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画出自己想 画的画。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甘守寂寞,从不追逐名利,却把一生献给了艺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成就了深厚的艺术造诣。
作为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重要代表艺术家,他的绘画艺术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风格,尤其是罗尔 纯的色彩,成熟而完美,被业界誉为“当代中国油画界的色彩大师”。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热烈、单纯、自然”的感觉,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生机与活力,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 中却依然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呈现出青春和生命的质感。罗尔纯的风景写意,与他的乡土情怀、浓烈的色彩是融为一体的。80年代初开始,他在创作中更加有意识地强调审美主体的情感和直觉感悟,逐渐形成表现主义画风,并在画坛激起强烈的波澜。在罗尔纯的风景创作 中,总能不经意流露出梵高单纯的色彩、塞尚感性的色彩塑形和印象派强烈的光影表现,而在富于西方表现主义的意味之外,这种随性的色彩“挥写”也蕴藏了中国写意画的灵动气韵。
《伏尔加河风景》是罗尔纯先生创作于1981年的作品,画面明朗的色调、轻松快意的笔触,鲜明而 具有表现性的色彩符合了艺术家绘画的典型风格。画作中,蓝天白云相间,让人感觉一派祥和、静谧,青草河流相接,自然而又灵动。远处林立着的充满着地域特色的建筑,体现出了伏尔加河地区的风情。画面质朴无华,却给人感觉无比美妙、生动,一种无可替代的至善至美和生命活力。

Lot 1141
邵晶坤 静
1998年
布面 油画
61×80cm. 24.01×31.49in.
签名:晶坤 1998年 夏
背签:《静》人体
来源:作品得自画家家属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艺术是心灵的再现。我在色彩中追求自然,在自然中寻 求自我。”
—邵晶坤
邵晶坤(1932-)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悲鸿画室导师,加拿大多伦多Ontario艺术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前身),师从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董希文,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培养的第一代成绩优秀,卓有成就的女画家。195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在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 院任教。自1981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举办个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和海内外藏家收藏。
邵晶坤的画风泼辣、流畅。不论是肖像、人物、风景和花卉,没有着意追求肖像的酷似而能把握人的性格与神韵;她的画重视整体结构和效果,光与色的辉映,情与景的交融,浑然一体。坚实的素描基本功和敏锐的色彩观察力使她的色彩和素描关系巧妙的结合。她的用色是在强烈的补色对比中找寻协调色,在微差的协调色中寻找对比色,使色与光的运用交织生辉,产生一种 朦胧、迷离、幽幻虚和的感觉。当你品味她每一幅油画时,犹如聆听一曲交 响乐章,感受到生命的颤动、情感的洋溢,那是尽善尽美的境界,是女性内 心世界美的呼唤。—摘自冯法祀《谈邵晶坤的油画》

Lot 1142
陈逸飞 双美图
1998年
布面 油画
172×202cm. 67.72×79.53in.
签名:ChenYifei 陈逸飞
出版:《艺术家研究》杂志,2014年3月双月刊
拍卖:广州华艺2014春季拍卖会Lot1065
陈逸飞无疑是中国新时期美术史难以绕过的艺术精英。这不仅因为他在后“文革”时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成为 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标记,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美术的到来,而且他以追寻油画真谛的炽热之心赴美留学,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向外面的世界寻求中国艺术出路的淘金者,他在海外塑造的中国艺术形象给国际社会重新认识 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是新时期最早被国际社会认同与赞誉的中国艺术家。正因如此,艺术的国际化使他不断行走在中西之间,在跨越中西艺术与文化的同时,他也逐渐从绘画拓展到整个视觉艺术领域。从架上绘画到公共艺术,从平面到多种艺术媒介,他走了并非一个画家所走的道路。他所获得的赞美与受到的 争议,也无不和他所选择的这条独特的具有开拓性的艺术道路相关。而他选择的这条不断破除艺术界限、不断跨越文化门类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我们这个开放时代的精神象征。
他的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尽管陈逸飞有较好的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传统的学院功底,但他的作品却是完全中国化的。他的现实主义风格使他达到了更高的真实,超越了把主题归属于精神的再现。我们可以从他对东、西方仕女的着装描绘上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那些透露着富贵气息与丝 绸质感的厚重衣料,却无法遮掩底下女性肉体的纤柔与妩媚,而这些竟是用我们通常觉得粗略抽象的油彩一把一把涂抹出来的。因此,超越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世界艺术接轨,并运用西方的技巧,把中国传统的审美内涵具体化,这也许就是陈逸飞的成功之处。
《双美图》是画家后期的作品,画面散发出柔和的光彩,其最大特点,就是在于画面中始终弥漫着宁静和平和,在西画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
陈逸飞的画,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非同寻常的浪漫、精致和细腻。他将西方古典写实画风推向极致, 丝丝入扣地遵循着精密、细腻的完美准则,用娴熟的西方技法将他笔下的佳人美景刻画得近乎完美。这种美使人神往,令人陶醉,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在它的笼罩下,浓郁的异国情调及东方神秘气氛油然而生。陈逸飞向西方人展示了一个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想象,所能读解的“东方”。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对美的理解也不同,但人们都从美的认识中找到自我。陈逸飞的人生方略是踞守绘画,多方出击,从而通过不同的人生经历丰富自身对绘画的理解。他一生致力于视觉艺术的发展,全因坚持一个信念—他认为“艺术品除了可让人欣赏、愉悦心情的功能以外,更应有深度的社会功能,艺术家不应仅仅局限于创造出有美感的视觉艺术品,更应保持美的环境,规范仁爱准则,从而起到约束社会道德,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
Lot 1143
忻东旺 人体
2001年
布面 油画
160×65cm. 62.99×25.59in.
签名:东旺 2001.1
出版:《中国油画》第11页,2001年第2期
“我是一个感动于生活的人,并诚切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虽然这对于上世纪 60 年代出生的 画家来说似乎显得有点‘老气横秋’,但在我的艺术生命中不可缺失生活的真情与挚诚。我不屑于什么 ‘思潮’或文化流行,更不揣测和迎合别人,我没有特别科班的经历,也木纳于瞬息万变的‘前卫’、 我只是常常被生活所感动。”
—忻东旺
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有着赤诚之心,追寻生活的本真的艺术家,一路从大同幼师学校、山西师大到天津美院再到清华大学,凭着自己的艺术实力、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与对艺术的忠诚,一步步走向中国艺术的最高学府,走上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讲台。在教学中,忻东旺是一位言传身教、治学严谨与勇于教学改革 的好老师。在创作中,不对所表现的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以最为朴实情感,真实灵动的笔触,守望精神家园,开拓艺术荒芜。他的艺术充满人性深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还自觉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吸收了传统艺术的精华,他在艺术语言上的敏锐的感受力显有人能够企及。
忻东旺的艺术所以能具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视觉力量,是因为他的画不是靠参考几张照片来完成。他的绝 大部分作品都是直接面对对象、在对客体的直观感受中完成。他在与对象的直接交流中所产生的感情冲动,是他能够进入创作最佳境界的主因。这种面对客体的直接体验,不仅使他的艺术具有了真正“写实”的品格,也使他准确地把握到了当代人的内在精神。
这件《人体》创作于2001年,在《中国油画》2001年第2期发表。同一个模特及场景,被诸多写实画派名家所描绘过,其中有朱春林和石良。画面描绘的是一位手扶椅背,单膝跪于椅子上单腿站立的中年女子。女子发髻挽起,都微微低垂略带羞涩,忻东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模特儿的神情与状态,轻松且质朴。白里透红的肌肤、带着图案的衬布及模特儿放置在一旁的衣物,都被画家如实的记录下来。正如忻 东旺一直所遵循和强调的绘画原则,绘画艺术打动人的力量并不依赖精确地复制自然的形态,也不依赖把种种精确的细节集合在一起,而是依赖美术家面对自己选择的客观对象时那深沉的感受,依赖美术家凝聚在其上的注意力和对其精神实质的洞察。

Lot 1144
庞茂琨 听海者
2013年
布面 油画
200×160cm. 78.74×62.99in.
签名:庞茂琨2013
展览:
1、“浮世•游观个展”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13 年
2、“浮世•游观”个展 成都 2013 年
出版:
1、《浮世•游观》个展 P52-P55 2013 年
2、《Hi 艺术》2013 年7-8 月合刊
3、《今艺术》2013 年
4、《艺术财经》2013 年
“颜色是我的一个主题,一个完整的、日常的东西稍作调整就能产生距离感、陌生感和荒诞感,强调色彩才生 的错位感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庞茂琨
庞茂琨一直以古典画法闻名于艺术界,对于古典艺术审美气质的追寻与再现让他的作品充满精神内涵。但他的绘画不止于手法、语言,更重要的是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中,是充满“现实主义”意味的, 亦体现了庞茂琨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一种人文立场。
1983年,庞茂琨以一张黎族老人的肖像《苹果熟了》而获得艺界赞赏,但是他对艺术的探索并未停止,而是一 直保持着一种激情的创作研究,孜孜不倦。这张《听海者》是庞茂琨2013年创作的作品,是年,庞茂琨的作品 在形式表达与艺术观念上发生了变化,选取更为日常化、生活化的场景,倾向于对自然的客观描述,风格也更 为随性,对于转变,庞茂琨表示“这是源于几年前他观看生活中照片时偶然发现的一种荒诞性和戏剧性”。作品题材选取了人们海边度假休憩的生活场景,画面自然而然的流露出静谧、自然、安逸的感觉,对人物的描摹 也十分的细腻生动,体现了他极为扎实的表现技巧,然而,艺术家将人物裸露的肌肤都染成了绿色,让真实的人物上了戏台妆,由此营造出一种异常、失真的感觉,使艺术和现实保持了微妙的距离,呈现出一种亦真亦幻 的意境。
对于庞茂琨的艺术,殷双喜先生曾经说道:“庞茂琨的作品,如同无声的哑剧,以形式化的手势和肢体语言, 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气氛。表现出他内心深处对于生活的复杂感受,对于现代人生存命运的沉郁悯思,从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角度展现了艺术家的内心隐秘和宁静伤感。由于庞茂琨具有心理分析特征的深入描绘,他笔下的这 些人物将穿过时间的隧道,从现在走向未来。
Lot 1145
舒群 工农兵系列(一组六件)
2003-2005年
布面 丙烯
背签:2003-2005 舒群
80×73cm.×6 31.50×28.74in.×6
“有一天,我走进画室,看到房间里堆满的那些冰冷的作品, 发觉自己再也画不下去了。我必须抛弃它,甚至连看都不能看,这就是博伊斯所说的,西方文化的冷性特质。这种冷性特质一旦发展到极致,就会变成海德格尔说的控制论的忘乎所以。这时,我意识到我需要一种暖性的东西。这开启了之后我 ‘工农兵’系列作品的思路。”
—舒群
舒群是上世纪80年代新潮美术最早的运动团体“北方艺术群 体”的发起者之一,也是“理性绘画”这一主流行艺术思潮的 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作品以哲学思想为基础,蕴含了深 刻的内涵和哲理,被称为中国式形而上画派真正的代表画家。
《工农兵系列》作品,是舒群创作于2003年的作品,这件作品一反以往的冷性特质,对于他的转变,艺术家解释:“虽然我们曾经都非常反对毛时代的红、光、亮,认为那不是真实的,但它从外观上看来却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而这种有暖度的东西正是我当时所需要的。”画作中,画家用热情及暖色调描绘那个年代的淳朴的工农兵形象,尤其是工农兵的面部表情及精神面貌极为生动凝练,落笔徐急有致,颇具大家风范,为我们再现那段渐渐远去的红色岁月。
Lot 1150
王克举 秋色斜阳扮浓妆
2010年
布面 油画
140×160cm. 55.12×62.99in.
Lot 1151
任传文 白桦林
2002年
布面 油画
签名:2002.10 传文
98×79cm. 38.58×31.1in.
Lot 1152
张冬峰 九月山花
2004年
布面 油画
签名:张冬峰作
120×130cm. 47.24×51.18in.

Lot 1153
俞晓夫 雅趣
2005年
布面 油画
签名:xiaofuyu
117×51cm. 46.06×20.08in.

Lot 1155
闫平 和平使者
2001年
布面 油画
60×58cm. 23.62×22.83in.
签名:YAnGPInG 2001
展览:经典十年艺术联展,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大楼,2006

Lot 1156
段正渠 背影
2007年
布面 油画
签名:Duan
背签:50×60,2007
60×50cm. 23.62×19.69in.

Lot 1168
马轲 肖像
1996年
布面 油画
72×59cm. 28.35×23.23in.
签名:B MA KE
出版:1、《新艺术的后援—生于七十年代的青年艺术家》第13页
2、《中国艺术》2006年第四期别册 马轲专集

Lot 1169
朱进 时光
2003年
综合 材料
180×180cm. 70.87×70.87in.
签名:2003 朱进
出版:1.《艺术界》2004年,一、二月号双月刊封三
2.《艺术财经》2005年第一期12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Lot 1170
郭伟 斜阳
2011年
布面 丙烯
50×80cm. 19.69×31.50in.
签名:Guo wei 2011
出版:
1.《郭伟》第23页 西安美术馆
2.《 抽离-郭伟2010-2011》
3.《成都商报》大周末•艺术生活 2011年11月12日
4.《投资者报》 2011年11月14日
5.《艺术财经》 2011年11月刊
6.《艺术财经》第55 期 第105页 2012年1月刊
展览:“竹马”—郭伟郭晋双个展 西安美术馆 2012年

Lot 1171
娄申义 我们俩一起戴着一把小雨伞
2008年
布面 丙烯
146×112cm. 57.48×44.09in.
出版:《那一刻 娄申义2008个展》第28页 2008年 红桥画廊
展览:“那一刻” 娄申义2008个展 2008年 红桥画廊

Lot 1172
周春芽 绿狗NO.1
2011年
青铜 着色
签名:1/10 周春芽 ZhouChunya
24×25×27cm. 9.45×9.84×10.63in.

Lot 1173
陈志光 蚂蚁宝贝
2001年
不锈钢
153×120×101cm. 60.24×47.24×39.76in.
出版:《今日中国美术》2003年 第310页 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王天德 数码系列(一组两件)
2007年
纸本 综合材料
179×34cm. 70.47×13.39in.
57×15cm. 22.44×5.91in.
签名:Wang Tiande 王天德 2007
钤印:王天德印

Lot 1175
王川 无题
2011年
纸本 水墨
90×96cm. 35.43×37.8in.
签名:2011王川 夏天 北京
钤印:大味必淡

Lot 1176
王川 无题二
2011年
纸本 水墨
69×69cm. 27.17×27.17in.